步伐英文(拖着沉重的步伐英文)

英语学习 2021-12-01 09:20 222

摘要:我国解放军目前的正步规范姿势是1950年时任军训部部长的萧克将军亲自制定的。不过,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庆阅兵,受阅部队的动作仍然同开国大典时一样,直到...

我国解放军目前的正步规范姿势是1950年时任军训部部长的萧克将军亲自制定的。不过,英语英语英语翻译(你是讲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 英语翻译)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庆阅兵,受阅部队的动作仍然同开国大典时一样,直到1951年国庆阅兵,正步的基本动作才开始使用。这套步兵正步操,由于苏式正步不适合中国军人而放弃,以德军正步为模板,并借鉴苏联的经验,加以改动,主要是增加了手臂的摆动,将步幅调整适合中国人的体型。

正步队列行进步伐在英语里是“鹅步(Goose-step)”的意思,这种步伐的特点是像鹅走路一样,高抬腿向前迈步,这个英文名字最早出现于1806年。在那之前,正步走原名来自德文的“阅兵步法”(Paradeschritt)。

正步的发明人是德国人,应用于普鲁士军队。这种步伐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一种民间舞蹈,特点是大腿僵直向前踢出90度(当今的爱尔兰踢腿舞蹈仍然可以看到其痕迹)。18世纪中,在由佛里德里希大帝率先在普鲁士军队阅兵式中,这种民间舞蹈的步法正式升级为“正步走”。

英式、德式、俄式,中国军人正步行进法的历史演变

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,晚清政府开展自强运动,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就是军事改革,而除了较受人注目的军械方面革新外,其实编练部队的模式也同步效法西方。

如1860年代初期与太平军作战的“常胜军”,当时乃是雇用了美国人华飞烈作为管带、并招募中国兵员,成为中国近代以西方模式训练部队之始。

时人冯桂芬曾记述华飞烈所练部队行军状况,“余尝见其练兵,居中吹角有声,卒皆鱼贯至。又有声,或左,或右,或横,或纵,或直,或斜,或八字,或十字,或环,或圭,或玦,或钩,或梅花,或蝴蝶,随角度而变。其行也,雁行进,举足如一,两跨间,射以矢,十发十穿,无所滞,师尤长技,盖泰西旧法如是”。

但是正规军使用西方操练模式,则是在1862年由总理衙门挑选北京、天津等地八旗与绿营兵丁和军官赴天津受训开启,当时是由英军准将斯得弗力等人负责训练,由于英国驻华外交官的要求,这个西方练兵模式在极短时间内就扩散到中国东南沿海,当时包含江苏、福建、广东都有聘请英国军官协助教练兵员,直到1866年才因为清廷不堪外国驻华公使一再介入而停止;在地方上,淮军也在此时聘用英法军人操练“泰西阵法”,以求与太平军作战能有成效,尤为关键的是其中的程学启、刘铭传部,当时淮军也编译了《洋枪队大操图说》等相关教范。

英式、德式、俄式,中国军人正步行进法的历史演变

至于德军操法引入中国,则主要受到1870年普法战争普鲁士大胜的影响,当时李鸿章命令淮军改用德军的操典,也可视为对此前采用英、法操练方式的一大修正;甲午战后清廷新建陆军时,已是按照德国陆军的编制以及操法,在步法的方面,包含了正步、慢步、便步、跑步等等,这也是袁世凯练兵相当着重的“步队初学”。

到了民国初年,北洋军大多是沿袭新军的做法。而黄埔军校成立后,虽然大规模引入苏联的教员,但以正步步法来说,国军依然保留德式正步的传统,尤其是1930年代国军装备“德械师”(中央教导团)更引入不少德国教员,例如汉斯.冯.塞克特将军等人来华协助训练,中国军队的德式步伐,可是说是从普法战争以后逐渐确立,直到抗战都没有改变。

新中国开国大典上,当时解放军各兵种并没有统一的队列行进标准,海军走的是类似英军的高摆臂大齐步,陆军沿袭的则是国民党陆军的小幅德式正步,后来制定了一套步兵操典,系以德军正步为模板,并借鉴苏联的经验,加以改动。

英式、德式、俄式,中国军人正步行进法的历史演变

如今解放军的正步行进法有着苛刻的要求——左脚向正前方踢出约75厘米(腿要绷直,脚尖下压,脚掌与地面平行,离地面约25厘米),适当用力使全脚掌着地,同时身体重心前移,右脚照此法动作……向后摆臂时(左手心向右,右手心向左),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厘米。行进速度每分钟110-116步。

这个正步行进步法为中国人的身材度身定造的,动作流畅而严整,尤其讲究手臂、腿动作的划一,气势无与伦比。

相关推荐

评论列表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
关闭
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